陈希祥:在炉火最旺的地方百炼成钢

发布时间:2021-12-20 15:47:17.0    阅读人次:31849次    【打印本稿

  工匠精神,是一种坚持“择一业,勤为之”的初心。
  工匠精神,是一种“择一事,不为繁华易匠心”的人生态度。
  作为炼铁厂5#高炉炉长、炉前技师,陈希祥以“实干就是能力、落实就是水平”的执著与坚韧的科学冶炼手段,保障高炉优质、高产、低耗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扎根高炉,一干就是24年,从一名普通的炉前工,成长为独当一面的“金牌工匠”。
   在每位炼铁人心中,都有一份对“工匠精神”的敬仰,他们对企业忠诚,对专业执著,善于创新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。而在陈希祥心中的敬仰,来自于全国劳动模范许家辉。
  2014年末,刚被任命为5#高炉炉长的陈希祥就面临着一个生产上的难题:高炉出现频繁的冷却壁烧损,高炉气流紊乱,炉身下部渣皮不稳定。他迎难而上,找出5#高炉2007年投产以来所有操作日志,进行系统分析总结,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,针对气流不稳提出适当的扩大最大矿角,稳定焦角改善气流分布;在原有的最大布料角度上拓宽矿带,提出稳定焦炭布料平台的理念;对于炉身下部渣皮不稳的问题,采取下部风口配置调节的辅助手段。同时,还密切关注冷却壁热流情况,调整中部冷却制度来维持渣皮的稳定性等。通过这些调节制度的实施,使5#高炉的炉况逐步恢复,渣皮稳定、冷却壁漏水等难题也得到彻底地解决。据统计,5#高炉从2013年7月中修开炉到2015年1月,破损的冷却壁为21块,自2015年以后,5#高炉冷却壁实现了零破损的目标。
  在不断的实践与历练中,他的业务能力快速提升,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使他对创新多了一份渴求。
  对于高炉生产而言,实现高效低耗是首要目的。5#高炉2017年实现日均产铁3663t/d、焦比309.9Kg/t.Fe、燃料比502.4Kg/t.Fe,利用系数达到了3.489t/m3.d。“面对一组漂亮的数据,如何突破这个瓶颈?难!很难!煎熬!很煎熬!”从陈希祥递进的词汇里,我们体会到那段时期他倍受煎熬的心理状态。
  日攻关、班调度,面对高炉运行中的阶段性波动,陈希祥不断提高对高炉操作的认识,逐步探索高炉运行规律。利用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等形式,借鉴先进操作经验,对参数标准不断优化,逐步建立符合操作实际的参数群。以问题为导向,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后续改进措施,逐一固化成相对成熟的管理。
  陈希祥说:“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,只有自己的经验才是自己的。”
  陈希祥在深度的思考中“满血复活”。他加强各工序的沟通交流,对炉况进行分析,严控炉温波动,同时加强炉前设备点检维护力度,杜绝出现因设备问题导致高炉慢风操作或设备故障休风,影响炉况。2020年,在陈希祥的带领下,5#高炉实现日均产量4131t/d、焦比308.49Kg/t.Fe、燃料比500.18Kg/t.Fe,高炉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同类型高炉对比中,均处于第一方阵,生产实现高效低耗。
      人生就是这样,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,在最该奋斗的年纪不能选择安逸。陈希祥就是从执着坚守、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中走过来的。
  2018年,5#高炉一代炉龄已11年,处于超期服役工作状态,为了配合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,陈希祥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炉“安全、长寿、高效项目”的攻关工作,他一如既往地发扬科学的冶炼手段、严谨的操作方针和狠抓细节的管理,对炉缸各点热电偶测温情况进行每班跟踪观察,分析炉缸截面侵蚀的状态,采用局部堵风口作业的措施,降低炉缸局部侵蚀压力。他加强炉缸监测数据的监控,通过定时各层冷却壁和炉壳温度的测量和记录,随时掌握其变化情况,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,对钛矿护炉措施,计算钛平衡,科学配料,避免了炉役后期炉缸工作状态的进一步恶化,同时为了减缓炉缸侵蚀,适当控小风量,降低气流和铁流对炉缸的冲刷侵蚀等一系列的措施。
  2020年3月,5#高炉气流出现波动影响生产节奏,形势不容乐观。陈希祥与技术人员讨论分析后立马带队展开攻关:上部气流加大,原燃料装料调整、大矿批大矿角使用等,每一个数据的调整他都谨慎处理,盯紧高炉风量、氧量等指标变化,通过不断地调试、分析、再调试、再分析,耗时两个月高炉恢复了稳产高产势态。7月,生铁产量13.02万吨,破月产纪录;9月,又以平均日产4304吨,破日产纪录。
  24年来,陈希祥勇于承受压力、敢于接受挑战,敢于在摸爬滚打中练就铁肩膀,硬翅膀,在炉火最旺的地方百炼成钢。(庄晓凤)

人物链接:
  陈希祥,炼铁厂5#高炉炉长,共产党员,炉前技师,先后获得三明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集团公司先进标兵、金牌工匠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。